把握三个黄金节点,让品牌控价事半功倍
品牌控价不是临时救火,而是精准择时的长期工程。选对时机启动,能让控价效率提升300%,关键要抓住三个核心窗口期。
新品上市前1-2个月是控价的“地基期”。此时渠道政策尚未落地,经销商合作意向未明确,提前制定清晰的价格体系和违规处罚规则,能从源头规避乱价隐患。就像盖房子先打地基,这一步能避免后期渠道商“先低价抢市场,再谈规则”的被动局面,让新品从亮相起就保持价格公信力。
大促节点前30天是控价的“强化期”。618、双11等大促前夕,部分商家为冲销量会提前降价引流,形成“低价内卷”。此时启动控价,重点排查天猫、京东、拼多多等主流平台,同步约谈苗头性乱价店铺,既能阻止价格体系崩塌,又能保障合规商家的促销权益,避免大促变成“品牌价值打折季”。
渠道扩张或代理更迭期是控价的“修补期”。当品牌新增区域代理、拓展线上分销渠道,或老代理合同到期时,容易出现“新旧渠道价格冲突”“库存清货乱价”等问题。此时及时更新控价协议,同步打通新渠道数据监测,能快速填补价格漏洞,防止局部乱价扩散为全网问题。
控价的本质是守护品牌价值,早布局比晚补救更有效。与其在乱价爆发后投入大量人力财力“灭火”,不如在关键节点主动出击,让价格体系成为品牌增长的护城河,而非拖后腿的短板。